援疆風景線丨“福潤絲路”串起昌吉文化新圖景
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蓋有軍 通訊員 劉茜 陳小清
“在昌吉市聽到閩南南音的那一刻,我的眼眶就濕潤了。”6月26日,福建省泉州市游客陳雅靜在昌吉市刺桐國學書院邂逅鄉音演出時,難掩內心的激動。這座由福建援疆資金精心改造的文化空間,如今不僅是當地居民的“國學課堂”,更成為閩昌文化交融的“會客廳”——這樣的場景,正是福建援疆以“福潤絲路”為脈絡,在昌吉回族自治州鋪展的文化潤疆新畫卷的生動寫照。
4月16日,在昌吉市刺桐國學書院,昌吉市第五中學的同學在朗讀。何龍 攝
當下的昌吉州,這樣的場景比比皆是。
6月13日,“絲路同源 山海交響”——2025年“福茶天山行”系列活動在昌吉市啟幕,百余名福建茶企代表、茶行業專家學者與昌吉州各界齊聚一堂,共品茶香、共敘茶緣,共研“天山茶旅”融合之道。今年1月15日,閩疆(木壘)非遺交流新春專場演出在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精彩上演,漳州布袋木偶演繹的“黑走馬”舞步與都塔爾琴弦的震顫,成為了這場演出的經典瞬間。
以“絲路同源·山海交響”為品牌,福建援疆前方指揮部和昌吉州將文化認同作為最深沉的紐帶。在昌吉市廟爾溝鄉,泉昌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吸引了18位藝術家入駐,帶動周邊民宿增收;在吉木薩爾縣的閩疆藝術家創作交流基地里,“北庭插畫”“都護IP”等文創產品讓千年絲路文明與現代設計碰撞出火花。截至目前,福建援疆已在昌吉州建成12個“百姓書屋”、非遺展廳及科技館等文化陣地,讓文化潤疆在街巷市井間春風化雨。
6月13日,“絲路同源 山海交響”——2025年“福茶天山行”系列活動在昌吉市啟動。圖為參加活動的嘉賓在品鑒交流。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蓋有軍攝?
在木壘哈薩克自治縣英格堡鄉菜籽溝村,福建援疆斥資200萬元建設的劉亮程文學館人來人往。這座新疆首個文學主題展館,不僅展陳著茅盾文學獎得主劉亮程的創作歷程,更串聯起28個藝術家工作室,形成“菜籽溝藝術家村落”。
“通過構建新疆文學體驗和文化旅游新地標,讓鄉村成為文化的棲息地。”昌吉州黨委宣傳部副部長、福建援疆干部李靜修說。
福建和昌吉的文化,像茶與水一樣融在一起,文化交融的足跡遍布城鄉。
2024年,龍巖紅色故事宣講團帶著《古田之光耀征程》等經典故事走進昌吉州,讓閩西老區精神與天山腳下的紅色記憶產生共鳴;在呼圖壁縣第四小學的“閩韻茶緣”茶室里,30名學生著漢服學泡茶,茶香與詩詞誦讀交織;奇臺縣江布拉克風景區的冰原雪地徒步大賽、吉木薩爾縣的天山馬拉松讓體育賽事成為文化傳播的載體。
昌吉市達爾罕樂隊冬不拉彈唱《愛拼才會贏》在福建春晚演出,福建龍巖上杭提線木偶《偶遇福疆》、漳州布袋木偶《招親》參與“新疆與援疆省市聯合春晚”錄制,廈門小白鷺民間舞團連續4年赴疆演出……
福建援疆以“旅游+文化”為著力點,持續開展引客入疆、迎客入閩,推動廈門航空開通福州至烏魯木齊夏季直飛航班,促進文旅跨界融合,助力打響“新疆是個好地方 醉美最近是昌吉”的文旅品牌。
“我們肯定是中華民族呀!”6月18日,福建網絡博主“@路白來了”在吉木薩爾縣偶遇的哈薩克族孩童,用清脆童聲給出的答案讓6000萬抖音網友為之動容。當孩子們得知博主來自廈門,便齊聲唱起閩南語歌曲《廈門親像一首歌》,最后用冬不拉奏響《歌唱祖國》的畫面,成為閩昌文化交融最鮮活的注腳。
這種的心靈契合,源于持續深耕的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土壤。“萬名少兒書信手拉手”讓1861名各族學生跨越山海研學,“絲路同源·智惠閩昌”計劃培訓昌吉干部2.6萬人次……2024年,福建援疆完成“三交”活動180場,參加人員39萬人次。
更深層的交融在于機制創新。福建援疆將“數字福建”經驗引入昌吉,開通“閩政通·吉速辦”平臺,實現359項服務事項“跨省通辦”;借鑒三明醫改模式,推動13所福建三甲醫院與昌吉州內醫院結對;44所閩昌學校牽手共建,21所職業院校成立職教聯盟。2024年,福建援疆更是將文化潤疆資金比例從8.6%提升至10.5%,促進“三交”等文化潤疆工作深入開展。
“文化潤疆不是單向輸出,而是雙向交融。”李靜修表示。如今,從東海之濱到天山腳下,福建與昌吉州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就如同閩南語童謠與冬不拉琴聲的和諧共鳴,亦如福建好茶與天山雪水的自然交融,正促進著閩疆兩地在文化認同的根基上,共同譜寫“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時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