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照片背后的故事丨光影交織間,是心跳和快門的同頻共振
編者按:韓巖曾在新華社倫敦分社擔任攝影記者,駐外期間多次參與英國首相選舉、“脫歐”公投以及奧運會、世界杯、冬奧會等重大新聞報道。如今,駐外任期已結束,讓我們和她一起回顧采訪過程中的那些難忘的故事與感悟。
離開倫敦已數月,那段英倫歲月卻時常如河水逆流。悄然回溯:某日清晨地鐵上的一句英文對白,某個夜晚手機推送的英超賽場的喧囂,甚至只是一塊炸魚的味道,都會喚起回憶,讓我重回那段泰晤士河畔的時光。
從大學畢業到駐外之前,我一直專注于體育新聞攝影,抵達倫敦開始駐外之旅后,雖然拍攝領域從體壇拓展到更廣闊的社會圖景,但競技場上的對抗與美感,仍是我最眷戀的所在。
回想起2006年,我第一次從北京出發去采訪法網,采訪證有效期只有10天,多虧鄭潔/晏紫打進四強,我才得以留下來完成自己的首個“大滿貫”。自此之后,我用鏡頭記錄了包括法網、澳網、溫網在內的17次大滿貫的榮光。
2016年7月9日,小威在溫網女單決賽中慶祝。
2016年7月10日,穆雷在溫網男單決賽中戰勝拉奧尼奇,奪得冠軍。
2019年6月9日,納達爾在獲得法網男單冠軍后倒地慶祝。
2019年7月14日,焦科維奇在獲得溫網男單冠軍后慶祝。
2023年7月16日,阿爾卡拉斯(左一)手捧冠軍獎杯在溫網俱樂部陽臺上與球迷慶祝。
對“好照片”的追求和不斷提高的審美,鞭策我不斷向前。我執著于光線、角度與動作交匯的時刻,也愈加迷戀光影交織的瞬間,每張作品都是心跳和快門的同頻共振。
2018年11月12日,克·羅納爾多(中)在ATP年終總決賽場邊抓住球員熱身時飛出場的網球。
2019年5月31日,納達爾在法網男單比賽中回球。
2019年6月1日,孟菲斯在法網男單比賽中胯下擊球。
2019年7月4日,小威在溫網女單比賽中。
2019年7月10日,錦織圭在溫網比賽中反手救球時將球拍扔出。
2019年7月14日,獲得溫網男單冠軍的焦科維奇(右)與亞軍費德勒在頒獎儀式后離開。
2019年的溫網半決賽上,當費德勒在網前躍起截擊納達爾的進攻時,一束神奇的光線正好從天而降!
境由心生。我常想,若不是被那束光打動,若沒有心中早已構想的畫面,那么即使費德勒真的從陰影中躍出、球童恰好跑去對側,我可能依舊會錯過那一刻。也許那時我手握的是長焦鏡頭,也許鏡頭正對著同側的納達爾。體育攝影,從來不是簡單復刻,而是在千分之一秒里,憑直覺、經驗與一點運氣,抓住獨一無二的現在。有些瞬間,一旦錯過,便永遠無法重現。
2019年7月12日,費德勒在溫網男單半決賽中戰勝納達爾晉級決賽。這是兩人之間的第40次交鋒。
也是在2019年,ATP年終總決賽,我在納達爾大力發球的瞬間按下快門。球拍劃過空氣,拖曳出一圈圈漩渦般的光軌,仿佛速度的筆觸在空氣中書寫。那一刻,我試圖呈現的并不是誰贏誰輸,而是運動員在極致專注中爆發出的近乎舞蹈般的動感和力量。
2019年11月15日,納達爾在ATP年終總決賽中回球。
作品與作風,是攝影記者贏得主辦方信任、爭取最佳采訪拍攝位置的關鍵。2023年溫網期間,我作為亞洲記者代表接受溫網組委會的采訪。而早在東京奧運會之前,國際奧委會也曾邀請我參與拍攝紀錄片《One Shot》的續集,講述奧運攝影記者的故事。
2023年7月,韓巖接受溫網組委會采訪。
從冰場雪山到烈日炎炎,從奧運會、冬奧會、世界杯到世錦賽、大滿貫……我見證了無數榮耀時刻:
武大靖為中國摘得冬奧首金、蘇炳添率先沖過終點、劉詩雯十年磨一劍終奪冠、第40次“費納”對決、內馬爾的眼淚、冰上蝴蝶、舞若飛雪……
2017年8月6日,中國選手薛長銳在倫敦田徑世錦賽男子撐桿跳高資格賽中。
2018年2月22日,武大靖在平昌冬奧會短道速滑男子500米決賽中奪冠后慶祝。
2018年3月18日,石宇奇(左)在全英羽毛球公開賽男單決賽中戰勝林丹后慶祝。
2019年2月18日,曼聯隊球員博格巴(右二)與盧卡庫(左一)在英超比賽中慶祝進球。
2019年4月27日,劉詩雯在布達佩斯世乒賽女單奪冠后激動不已。
2019年5月18日,曼城隊球員孔帕尼高舉足總杯獎杯慶祝,獎杯蓋子從身后落下。曼城是英格蘭第一支奪得同一賽季英超、足總杯、聯賽杯本土三冠王的球隊。
2021年7月11日,意大利隊球員慶祝奪得歐洲足球錦標賽冠軍。
鏡頭中,不只是新聞,更是情感的投射。我曾在世界杯看見內馬爾一人坐在球場中央,淚眼凝望遠方,他身后,是克羅地亞球員的狂歡與看臺上揮舞國旗的球迷海洋。慢速快門拉出時間的縫隙,把靜默與歡呼同時定格。
2022年12月9日,內馬爾(前)在世界杯四分之一決賽失利后坐在草坪上。
每一項運動,都有自己的節奏與線條?;踊?、速度滑冰、場地自行車、體操……我記錄的不只是競技,也是運動與藝術、速度與節奏交織的美:如冰上旋轉的“蝴蝶”,木質賽道上疾馳的車影、亦或夜空中似流星般騰空一躍的體操運動員——我嘗試以速度刻畫詩意,以構圖拓展空間與想象。模糊與清晰的對比,讓觀眾“感受到”速度、韻律與生命力。
2015年10月28日,鄧書弟在世界體操錦標賽男子團體決賽跳馬比賽中。
2016年3月3日,選手們在場地自行車世錦賽女子凱琳賽決賽中角逐。
2018年2月25日,加拿大選手在平昌冬奧會上進行花樣滑冰表演。
這張速度滑冰照片是新華社首次在冬奧會上成功拍攝的馬道遙控照片。運動員如棋子般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潔白冰面上,與藍紅色賽道線條交織出一幅幾何感十足的畫面,運動的張力與圖形的秩序在其中和諧共生。
2018年2月24日,日本選手高木菜那(右一)在平昌冬奧會速度滑冰女子集體出發決賽中沖過終點。
我很喜歡印象派畫家莫奈的《睡蓮》,每當凝望那挺立的花蕾、流動的水紋和夢幻般的色彩,很難想象這竟出自一位近乎失明的畫家之手?;蛟S,當我們足夠專注與熱愛時,所有困難都不再重要。只要堅持,總能收獲屬于自己的那朵花。
2017年8月6日,馬托斯(中)在倫敦田徑世錦賽男子3000米障礙賽預賽中摔倒后準備爬起,繼續比賽。
2020年4月11日,一對情侶手拉手走向倫敦的報春花山山頂。
有人說,理想如星辰——我們或許無法抵達星辰本身,但卻可以像航海者那樣,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理想與勤奮是我駐外“航行”的舵與帆。胸懷新聞理想并為之腳踏實地地奮斗,是我始終珍藏于心的信仰。
作者:韓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