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美鑒》第七集:錦繡承魂 從云紋繡影到文明經緯
編者按:在時光經緯中,古人以針為筆、以絲為墨,在經緯交錯間繡刻文明密碼。從馬王堆漢繡的云氣流轉到宋代緙絲的書畫天成,一針一線里藏著對自然的敬畏與工藝的極致追求。
6月16日,由新華網、貴州茅臺聯合策劃推出的大型文化專題節目《國寶美鑒》正式上線熱播。節目共十五集,從五個維度解碼國寶背后的文化密碼。
《國寶美鑒》第七集“錦繡承魂”,講述中國刺繡與緙絲工藝從漢代到宋代的發展,展現其紋樣寓意、技法革新及文化內涵。
當先民以陰陽之道推演萬象,絲線便成了連接自然與人心的媒介。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乘云繡,以朱紅、絳紫等五色絲線在素綺上鎖繡云氣與鳳鳥紋 —— 這一脫胎于先秦蟠螭紋的圖案,將 “云從龍” 的天人感應之意,繡進貴族祭祀的禮服肌理。《后漢書?輿服志》記載的規制背后,是漢代繡工讓抽象紋樣流動出大漢之魂的巧思。
除乘云繡外,長壽繡、信期繡的抽象圖案里,藏著漢代人對時光與生命的隱喻。那些在絹帛上起伏的針腳,不是簡單的裝飾,而是用最樸拙的往復,成就文明的抵達。
駝鈴搖響的絲路之上,唐代紡繡成了文明交融的畫卷。寶相花的層疊花瓣中,盛唐氣象與異域紋樣經緯交織,而刺繡與緙絲更將東方工藝推向巔峰:前者針法多變、靈動如舞,后者 “通經斷緯”、逐線成畫,一繡一織,皆在世界紡織史上寫下濃墨重彩。
宋代緙絲《梅鵲圖》堪稱巔峰之作:梅枝以赭色絲線緙出枯筆飛白,鵲羽用 “長短戧” 技法呈現毛絨質感,通過緯線密度變化復刻水墨畫的濃淡枯潤。緙絲“以線為墨,以縑為紙” 的境界,將刺繡摹緙書畫推向新高度。
從漢繡的云氣紋到宋緙絲的書畫意,針線間始終流淌著 “敬自然饋贈,惜寸縷寸金” 的匠人哲思。正如茅臺取赤水河紅纓子高粱精篩,納黔地微生物群落守護,在端午制曲、重陽下沙的節律中,讓糧食與時光共釀 —— 前者以絲線為命繡刻文明,后者以糧谷為魂萃取甘醇,同是對天地時序的敬畏,同是以千年功力守護的傳世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