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沙連四海 吐魯番沙療暖聚民族團結情
七月的吐魯番,烈日炙烤著大地,高昌區亞爾鎮上湖村的沙療小鎮在熱浪中煥發著獨特生機。每天清晨,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陸續走進沙丘,將身體埋入滾燙的細沙中,開啟自然療愈。
“埋了一星期,真的是有效。來時腳踝是腫的,現在腫消了,能走能跳,以后每年都要來這里沙療。”7月7日,上海游客徐瑞華擦著汗,指著消腫的腳踝說,“一下飛機,心里面都是陽光的,是開心的。”
游客在高昌區亞爾鎮上湖村沙療小鎮體驗沙療。高昌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馬紅紅 攝
每年6月至8月,吐魯番以其熾熱的胸懷迎接著這群遠道而來的特殊“客人”。他們跨越山海埋身熱沙,更在此與各族同胞同樂交融。古老沙療,正化為連接五湖四海、促進民族情誼的溫暖紐帶。
在上湖村白光度假村,10歲的艾力凱木·艾克然木正開心地與“老朋友”張天山暢聊。三年前,艾力凱木在自家度假村玩耍時,遇到了來吐魯番沙療、住在白光度假村的張天山。此后,張天山每次來吐魯番沙療,都會住在白光度假村,兩人便成了“忘年交”。“張爺爺第一次來,問我想不想學敲鼓,我說想,他就教我。現在我每年都盼著他們來。”艾力凱木笑著說。
三年的相處,讓張天山與艾力凱木親如一家人。“我們連續來了幾年了,跟他們真的處出感情來了。”張天山回憶道,“孩子一見我,像自家孫子一樣跳到我身上讓我抱著,感覺特別親切。”
游客在體驗沙療。高昌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馬紅紅 攝
當夜幕降臨,暑氣漸散,白光度假村門前便成為歡樂的海洋。游客與本地群眾自帶椅凳,聚在一起載歌載舞。張天山表示:“我們幾個麥西來甫愛好者喜歡跳舞,本想自己玩一玩,沒想到帶動了當地的好多群眾一起參與。”
吉他、口琴、電子琴、非洲鼓等樂器奏響了歡快的樂曲,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快樂成為共同的主題。來自烏魯木齊的游客周冬梅感慨道:“我們像一家人一樣,相處得特別愉快。”
傍晚體驗沙療的游客與本地居民載歌載舞。高昌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馬紅紅 攝
周冬梅已經埋沙30多年了,自1992年起,每年夏天她都攢著假期來做沙療。“一到冬天我就想起吐魯番的沙子,那種感覺沒有埋過沙子的人是體會不到的。”周冬梅說,“在這個匯聚不同民族群眾的院子里,白天我們互相埋沙子,大家你幫我,我幫你,互相交流病情和埋沙經驗;晚上躺在大通鋪聊聊天,還可以去外面跳跳舞唱唱歌,我覺得特別輕松愉快。”
游客與本地居民一起跳舞。高昌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馬紅紅 攝
夜色漸深,歌聲與舞蹈仍在繼續。滾燙的沙粒不僅舒展了身軀,更拉近了心靈的距離。五湖四海的人們因這片土地相識,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把陌生變成熟悉,把他鄉過成了故鄉。吐魯番的沙,依舊在每個清晨,靜靜等待著新的故事開始。
(高昌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馬紅紅 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