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吐魯番(64) | “挖井人”的女兒成了“講井人” 吐爾遜娜依一家三代的坎兒井情緣
吐魯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謝懂飛 木塔力甫
6月1日,吐魯番坎兒井樂園景區游人如織。人群中,講解員吐爾遜娜依·胡吉艾合買提正在為游客講解坎兒井的歷史及構造。
“坎兒井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統,有‘地下水長城’之稱。作為至今依然在使用的‘活的文化遺產’,千百年來,它滋潤著綠洲,養育著吐魯番各族群眾……”吐爾遜娜依是景區的金牌講解員,從事講解工作已經21年。那些隱匿在坎兒井背后的故事,從她口中娓娓道來,讓游客聽得入迷。
父親用鏟 開鑿戈壁生命渠道
“挖一條坎兒井需要多長時間?”走進坎兒井暗渠,一股清涼撲面而來。游客好奇的提問,讓吐爾遜娜依瞬間回想起了父親。
6月1日,吐爾遜娜依·胡吉艾合買提在背誦講解詞。吐魯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謝懂飛 攝
在吐爾遜娜依的童年記憶里,父親總是在挖坎兒井。那時的她并不明白這項工程的偉大意義,只知道父親很少在家,而每次回來,身上總是沾滿泥土。
直到有一天,父親在掏挖坎兒井時發生意外,永遠離開了。那一刻,坎兒井在吐爾遜娜依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是一種難以訴說的情感。
父親離世后,哥哥撐起了家庭重擔。為減輕家里的負擔,吐爾遜娜依曾到烏魯木齊學習紡織技術,準備進紡織廠工作。然而,命運卻讓她兜兜轉轉再次回到了家鄉。2004年,坎兒井樂園景區招聘講解員,吐爾遜娜依應聘成功,成了一名講解員。
初入崗位,吐爾遜娜依對坎兒井的認知還停留在“父親挖過”的層面,面對游客的提問常常手足無措?!澳菚r,我連坎兒井的結構原理都不清楚,更別說解答游客的問題了。”
為勝任這份工作,吐爾遜娜依開始努力學習,閱讀大量關于坎兒井的書籍,并走訪曾經參與掏挖坎兒井的老匠人。漸漸地,她開始理解坎兒井對于綠洲的重要意義,開始理解像父親一樣的“挖井人”, 立志要講好坎兒井的故事,講好父輩們用坎土曼開鑿生命渠道的故事。
6月1日,吐爾遜娜依·胡吉艾合買提解答游客的問題后,兩人握手致意。吐魯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謝懂飛 攝
在坎兒井樂園里,懸掛著許多老照片,記錄著當年掏挖坎兒井的艱辛場景。每次走到這些照片前,吐爾遜娜依都會停下腳步,自豪地向游客講述父親和公公挖坎兒井的故事。
“我公公的幾根手指是彎的,那是掏挖坎兒井時為救身邊的年輕人被壓傷的。以前沒有機械,全靠人力一鏟一鏟地挖,一筐一筐地運。一條坎兒井要挖幾十年,甚至幾代人才能完成!”講到情深處,吐爾遜娜依的聲音有些哽咽。
“吐魯番干旱少雨,蒸發量大。父輩們從地下把坎兒井挖出來,讓這片土地變成了綠洲?!比缃?,這句話成了她講解時最常說的開場白。
我以聲音 守護地下千里水脈
“您能給我們講一下坎兒井的掏挖過程嗎?”站在坎兒井模型前,新加坡游客陳美娟問道。
6月1日,吐爾遜娜依·胡吉艾合買提為游客介紹坎兒井的外觀情況。吐魯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謝懂飛 攝
吐爾遜娜依微笑著點頭,隨即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古代工匠如何在地下深處挖掘暗渠,用最原始的工具完成這項偉大的工程。她的講解深入淺出,游客們聽得入迷,紛紛鼓掌。
“聽完講解,我對坎兒井有了全新的認識。吐魯番各族群眾掏挖坎兒井的智慧和毅力,讓人十分佩服?!标惷谰暾f。
為確保新加坡游客都能聽明白,吐爾遜娜依又特意用英語講解了一遍。她說:“吐魯番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每年都有不少外國游客前來。我主動學習英語,就是希望能用最準確的語言,向他們傳遞坎兒井的文化內涵,力求讓每一位國際友人都能獲得最好的文化體驗?!?/p>
除了掌握英語,吐爾遜娜依還刻苦鉆研各地方言。在她看來,只有不斷充實知識儲備、提升講解水平,才能為游客帶來更好的體驗感。如今,每逢有重要接待任務,景區都會優先安排她負責講解。
6月1日,吐爾遜娜依·胡吉艾合買提幫游客拍照。吐魯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謝懂飛 攝
談及講解工作,坎兒井樂園景區營銷接待部經理帕熱扎提古麗·吾守爾對吐爾遜娜依贊不絕口。她說:“吐爾遜娜依勤奮、專業,景區的重要接待都交給她,我們非常放心。未來,我們會培養更多像吐爾遜娜依一樣的講解員,讓更多人了解坎兒井及其背后的精神文化內涵。”
截至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疆共有坎兒井1540條,其中吐魯番市有1108條,占全疆的71.95%。2023年的數據顯示,吐魯番市有水坎兒井169條,年徑流量1.14億立方米,控灌面積為6.49萬畝。
“坎兒井是吐魯番人的母親河,承載著無數家庭的記憶和情感。我熱愛這份工作,想用聲音守護地下千里水脈,保護好父輩們留下的這份寶貴遺產?!弊鳛椤巴诰恕钡呐畠?,吐爾遜娜依說,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通過講述父輩的挖井故事,讓更多的人了解坎兒井、關注坎兒井。
女兒接力 注入文化傳承活力
坎兒井的保護,離不開一代代人接力。讓吐爾遜娜依欣慰的是,女兒努爾孜亞·吾甫爾也加入了這一行列,成了坎兒井文化的小宣傳員。
“有一次,媽媽接到重要的講解任務。睡覺前,我發現她在燈下背誦講解詞。第二天早上,我起床時,看到她已經在復習了。媽媽對工作的執著和熱愛深深地感染了我,讓我有了加入其中的想法。”努爾孜亞說,受母親的影響,自己剛上初中就經常在學校講述坎兒井的故事,去年還在高昌區教育系統舉辦的“小小講解員”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
如今,臨近中考的努爾孜亞學習任務很重,但她還是會利用假期時間到景區幫忙,用稚嫩的聲音向游客介紹坎兒井。 “我的爺爺和外公都是坎兒井匠人,他們掏挖過的坎兒井至今還在流淌。”每次向游客講解坎兒井時,努爾孜亞都會自豪地講述“挖井人”的故事。
“女兒喜歡講解,我很支持她,坎兒井的故事需要一代代傳下去?!蓖聽栠d娜依笑著說。
“我從小就愛學語文,夢想將來能成為一名教師。到那時,我要用最生動的語言,把我們一家三代與坎兒井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為坎兒井的傳承保護注入新活力。”談及未來,努爾孜亞的眼中滿是期待。
父親和公公是“挖井人”,自己是“講井人”,而女兒則成了新一代的傳播者。吐爾遜娜依一家三代的坎兒井情緣,正是吐魯番“地下水長城”鮮活生命力與人文傳承的生動寫照。
“坎兒井傳承保護,是文化潤疆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條古絲綢之路上的‘地下水長城’,正通過吐爾遜娜依們的聲音,向世界講述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篇章。”帕熱扎提古麗說。
“坎兒井的流水清,葡萄園的歌兒多……”走出地下暗渠,走過葡萄滿架的長廊,一曲《甜甜的歌兒迎賓客》悠然響起,游客們情不自禁地隨著節拍起舞。
吐爾遜娜依站在一旁,望著眼前的景象輕聲說:“父親,您看到了嗎?坎兒井的故事還在繼續,您的付出,永遠不會被忘記?!?/p>
海報制作:王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