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吐魯番(57) | 羅軍:匠心“熬”出傳統味 創新“攪”動產業潮
吐魯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劉字昂 木塔力甫 盧熙
“原材料篩選一定要做到位,為后續環節打好基礎。”4月24日,記者在新疆盛源禾谷食品有限公司見到羅軍時,他正與員工一同精心制作手工古法切糕,從備料、熬糖、攪拌,到壓制、塑封,羅軍全程參與、嚴格把關,力求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
“父親的‘三涼’(黃面、釀皮、面筋等)作坊,就是我最早的商學院。”羅軍笑著回憶道,“那時父親經營的作坊,在生產環境、員工保障和食品衛生等方面都較為粗放,各方面的條件也比較艱苦。”
而年幼的他總愛趴在案板邊,看父親把金黃的釀皮切成細條,澆上辣油蒜汁,饞得直咽口水。但作坊里飛濺的面粉、悶熱的操作間,以及父親因長期站立變形的膝蓋,也在他心底埋下疑問:“傳統美食非得這么‘苦’才能傳承嗎?”
羅軍整理食品生產管理相關資料。吐魯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劉字昂 攝
帶著對行業的思考,羅軍大學畢業后選擇“走出去”尋找答案。2011年入職北京城建集團新疆亞太分公司后,他在烏魯木齊、喀什的建筑工地間輾轉七年,安全管理、設備運維的規范化流程讓他深受觸動。某次巡查時,工地上自動攪拌機的轟鳴聲突然讓他想起父親經營“三涼”作坊背影——現代化設備與傳統工藝的碰撞,第一次在他腦海中激蕩出火花。
2018年,一次回家探親的經歷,徹底改變了羅軍的人生軌跡。“我發現家鄉的主食行業和‘三涼’行業,發展的比較緩慢,仍以作坊式生產為主。”于是,他毅然決定投身這一領域,期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行業食品衛生安全狀況,讓家鄉百姓和游客都能吃上干凈放心的食品。
經過精心籌備,2019年6月,新疆盛源禾谷食品有限公司在高昌區亞爾鎮英買里村正式成立,公司占地43畝,專注于食品加工與批發銷售。
羅軍指導員工備料。(右一)吐魯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劉字昂 攝
“只有走專業化、規模化道路,才能將‘三涼’等產品做精做強。”羅軍坦言,創業初期,困難重重,為此,他遠赴山東定制黃面和釀皮生產線,引入了新疆首家全自動化的黃面生產線。然而,設備投入使用后,生產出的成品與預期存在差距,羅軍沒有退縮,他既當企業負責人,又當學徒,積極聯系廠家安排技術人員調試設備。經過半年的不懈努力,產品工藝難題得以攻克,品質和產能得到顯著提升。如今,“三涼”類產品每日產能達8噸,銷售市場從高昌區拓展至托克遜縣、鄯善縣,市場占有率穩步提高。
在不斷拓展產品種類的道路上,羅軍從未停止探索的腳步。2024年,他前往喀什,跟隨傳統切糕制作師傅潛心學習三個月,他說:“只要方向正確,走得慢一些也無妨,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其間,他不僅掌握了精湛的制作技巧,還敏銳捕捉到當下消費者對控糖的需求,采用麥芽糖替代白砂糖,為古法切糕賦予了新的活力。
該公司制作的切糕類產品(拼圖)。吐魯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劉字昂 攝
羅軍深知,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家鄉人民的支持,因此他始終將帶動村民就業視為重要責任。自公司成立以來,招收的員工均來自周邊村莊,目前已有42名村民穩定就業,最低工資3000元。員工買明江·斯拉依丁說:“我在這里工作5年了,現在工資4000多元。我在工作之余還能照顧家庭,生活越來越有盼頭,工作也更有干勁了!”
展望未來,33歲的羅軍滿懷信心。下個月,切糕生產線將正式投產,此外,他還計劃搭建線上銷售平臺、成立合作社、打造青年創業基地,吸引更多返鄉青年投身鄉村建設,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
海報制作:熱依拉·熱西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