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吐魯番 ? | 季玉蘭:一把剪刀,剪出非遺新天地
吐魯番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 劉字昂 劉宇杰
40多年來,季玉蘭手中的剪刀從未停歇。從童年時奶奶的剪紙啟蒙,到如今成為非遺傳承人,她用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剪出了吐魯番的風土人情,也剪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剪紙的時候心要靜,手要穩……”2月17日,記者在吐魯番市文化館的剪紙工作室見到了季玉蘭。她一邊向愛好者演示,一邊講解剪紙技巧。不到五分鐘,一個活靈活現的“哪吒”便躍然紙上。
季玉蘭與剪紙的緣分始于童年。她回憶說:“奶奶的剪紙透過煤油燈的亮光,影子印在墻上,深深印在我的心里。”7歲時,她正式跟著奶奶學習剪紙。初學時剪得奇形怪狀,但奶奶的鼓勵讓她堅持了下來。從簡單的花草、動物,到復雜的團花,季玉蘭越剪越熟練,剪紙的熱愛也在她心中扎根。
季玉蘭部分作品(拼圖)。吐魯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劉字昂 攝
多年來,季玉蘭把業余時間都獻給了剪紙。她的作品以葡萄元素為特色,從“葡萄娃娃”到“樓蘭姑娘”,主題豐富多樣,被同行稱為“葡萄剪”。她感慨:“對家鄉的感悟越深,創作的欲望就越強烈。”2019年,她在葡萄溝景區開辦了第一家工作室,創作了《樓蘭姑娘》《葡萄娃娃》等系列作品,將葡萄、晾房等元素融入其中,展現家鄉的風土人情。其中,《樓蘭之韻》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協會2021“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賽金獎,讓更多人了解到了吐魯番剪紙的魅力。
季玉蘭對剪紙的熱愛不僅體現在創作上,還體現在對剪刀的癡迷。她笑稱自己“文具多”,收集的剪刀上百把,磨剪刀經驗豐富。
季玉蘭獲獎作品《樓蘭之韻》。本人供圖
退休后,季玉蘭將重心轉向剪紙文化的傳承教育。她定期到社區、學校、養老院授課,還前往各地調研采風,吸收民間精華。她說:“我希望讓剪紙文化從民間中來,再回到民間中去。”如今,她已開辦3個剪紙藝術工作室,帶了10多名徒弟,義務培訓上千人,并在網絡平臺分享作品。她自豪地說:“年輕的孩子們已經有了文化傳承的意識,這讓我更有信心。”
57歲的季玉蘭依然忙碌在剪紙的世界里。她用一把剪刀,剪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也剪出了對家鄉的熱愛。她希望用這門古老的藝術,感染更多人,讓剪紙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彩。
海報設計:熱依拉·熱西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