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吐魯番? | 賽福丁·伊斯熱依力:烈焰爐臺淬煉出的全國勞模
吐魯番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 買迪努爾 托克遜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買爾孜婭古麗
在中泰化學托克遜能化公司電石車間,38歲的賽福丁·伊斯熱依力正俯身檢查設備。藍色工裝后背結著鹽霜,安全帽下是被爐火映紅的堅毅面龐。從初中文化的農民到全國勞模,15年的時間里,賽福丁用沾滿電石灰的雙手改寫著人生軌跡。
賽福丁正在遠程操作全自動出爐機器人。吐魯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買迪努爾 攝
2010年,當23歲的賽福丁穿上阻燃服站上電石爐臺時,命運給了他雙重考驗:撲面而來的熱浪炙烤著皮膚,語言障礙則如無形的壁壘橫亙在團隊中。“當時我連國家通用語言都說不利索,只能隨身帶筆記本畫圖請教。”賽福丁回憶道。在愛人輔導拼音、同事手把手示范中,他硬是用半年時間攻克了交流關。
真正的挑戰來自生產工藝。電石爐高溫作業容不得分毫差池,有次爐眼堵塞導致整班產量驟降。賽福丁守在現場反復試驗,最終創新提出"定時定量出料法",將每班作業量精準控制在7—8爐,這項經驗迅速在全車間推廣。“解決問題不能光靠力氣,得讓數據說話。”他摸著燙手的爐壁說。
賽福丁和同事一起查看設備運行情況。吐魯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買迪努爾 攝
車間主任劉波記憶猶新:“最熱的三伏天,他裹著三層阻燃服在爐前取樣,工作服能擰出半斤汗。可就這樣,他硬是帶出了全車間最穩定的生產班組。”7年的爐前堅守,賽福丁摸索出“看火焰顏色辨爐溫”“聽設備聲響查故障”的絕活,帶領班組將單爐產量提升15%。
2022年寒冬的一個深夜,3號電石爐突發異常。已經下班的賽福丁頂著風雪趕回車間,在零下20℃的嚴寒與50℃的爐臺溫差間穿梭排查,最終發現是電極糊配比偏差。當他渾身濕透走出車間時,東方已泛起魚肚白。
賽福丁正在和同事一起巡檢。吐魯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買迪努爾 攝
“他總說設備就像親人,得摸透脾氣。”賽福丁的徒弟阿不力克木翻著師傅贈予的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三十余種設備參數和故障解決方案。如今這個筆記本已成為車間新人的“通關秘籍”。
2017年,賽福丁帶著滿手老繭走進中國勞動關系學院課堂;2019年站在人民大會堂領取“最美奮斗者”獎章時,他特意別上了那枚褪色的出爐工號牌。
爐火熊熊,映照著控制室里賽福丁指導新人的身影。監控屏上,實時跳動的生產曲線勾勒出一位產業工人的奮斗圖譜——這條用汗水澆鑄的上升線,仍在向著新的高度延伸。
賽福丁在教徒弟操作機器。 吐魯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買迪努爾 攝
海報制作:熱依拉·熱西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