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吐魯番? | 和之韻藝術團:心不老,就永遠不會老
葡萄熟了/吐魯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彭丹妮 張明先
“夜半三更喲盼天明,寒冬臘月喲盼春風……”11月27日上午,和之韻藝術團的排練大廳內,一首《映山紅》悠然響起。在二胡和長笛的伴奏下,激昂的歌聲更顯深情豪邁。初冬的陽光透過窗戶,灑在藝術團成員的身上,映襯出一張張幸福的笑臉。
排練現(xiàn)場。葡萄熟了/吐魯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張明先 攝
“‘和’代表和諧,‘韻’代表韻律,這個名字寄托了我們對藝術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之韻藝術團團長楊曉剛笑著說。
每周一、三、五上午,是藝術團雷打不動的排練時間。合唱隊、器樂隊、舞蹈隊、語言隊的成員紛紛來到排練大廳,開始緊張而有序的彩排。合唱隊成員站在舞臺中央,手捧歌譜,神情專注;器樂隊成員坐在一側,二胡、長笛等樂器奏出優(yōu)美旋律;舞蹈隊成員身著鮮艷的服飾,在樂聲中翩翩起舞;語言隊成員則在一旁,反復朗誦臺詞。
范春琳是和之韻藝術團的老成員,大家都習慣稱呼她“范三姐”。從十幾人發(fā)展到63人,從最初的幾場小型演出到現(xiàn)在每年下鄉(xiāng)演出30余場,十多年間,她見證了藝術團的發(fā)展壯大,也在演出中收獲了快樂幸福。
“剛加入藝術團的時候,因為人少,大到藝術團的組織管理、活動策劃、節(jié)目編排以及舞臺設計,小到服裝道具、車輛安排,每件事我們都要親力親為。雖然有點辛苦,但每個人都激情滿滿。”范春琳回憶道,“現(xiàn)在條件好了,排練廳、音響設備都一應俱全,我們排練的勁頭更足了,演出也更加專業(yè)了。”
在范春琳看來,藝術團不僅是一個學習展示才藝的平臺,更是一個團結和諧的大家庭。“在這里,我們不僅能學到很多藝術方面的知識,還能結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在一起排練、演出,互相幫助、互相鼓勵,這種感覺特別好。”
和之韻藝術團參加2024年吐魯番市農民豐收節(jié)展示展演活動。(和之韻藝術團供圖)
郭瑞新年輕的時候就喜歡唱歌,今年閑下來后,便慕名加入了藝術團。在兩個小時的排練中,他情緒飽滿、引吭高歌。休息時,他還主動和其他團員交流心得,分享唱歌技巧。
“加入藝術團后,我的生活都變了。以前總覺得生活單調乏味,現(xiàn)在每天都有新的期待和動力。唱歌讓我快樂,也讓我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和歸屬。”郭瑞新說。
30多年來,和之韻藝術團經歷過換團名、成員變動等變化,但始終不變的是一直堅持公益演出,為各族群眾送去歡樂與感動。
為老年人搭建老有所學的平臺,不斷汲取新知識接觸新事物;幫老年人實現(xiàn)老有所為的夢想,在公益活動中發(fā)揮余熱;讓老年人體驗老有所樂的幸福,沉浸在豐富的文體活動中;讓老年人擁有老有所依的幸福,身邊總有溫暖的陪伴……對和之韻藝術團的成員而言,站在這個舞臺上,只要心不老,就永遠不會老。
和之韻藝術團送演出進基層演出現(xiàn)場。(和之韻藝術團供圖)
談及和之韻藝術團的未來發(fā)展,楊曉剛說:“我們要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演藝水平,創(chuàng)作出更多優(yōu)秀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繼續(xù)深入基層、服務群眾,為文化潤疆貢獻自己的力量。”
“若要盼得喲紅軍來,嶺上開遍喲映山紅……”激昂的歌聲和悠揚的樂聲交織響起,和之韻藝術團的排練又開始了。
海報設計:熱依拉·熱西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