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歲孩子喊腰疼,竟是患上腰椎間盤突出
原標題:十幾歲孩子喊腰疼,竟是患上腰椎間盤突出
醫生提醒:警惕腰椎間盤突出癥低齡化
在傳統認知里,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伏案工作者、體力勞動者等成年人的“專屬疾病”。然而,近年來醫院骨科門診數據顯示,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數量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當本該在球場上肆意奔跑的少年,因腰痛不得不弓著背行走;當埋頭苦讀的學生,被突如其來的下肢麻木打斷學習節奏,一個不容忽視的健康危機已悄然逼近——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正在成為威脅年輕一代身體健康的“隱形殺手”。
十幾歲的孩子得了腰突
再開學,小林就是一名初三學生了,作為一名“學霸”,為了在中考中取得優異成績,他每天伏案學習超過12小時,除了吃飯和短暫的睡眠,幾乎都保持著彎腰駝背的坐姿。起初,小林只是偶爾感覺腰部酸痛,以為是學習太累,休息一下就好。但隨著時間推移,疼痛愈發嚴重,甚至在課堂上疼得無法直起腰,還出現了右腿麻木、無力的癥狀。家人急忙帶他到醫院檢查,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小林的腰椎間盤已經嚴重突出,壓迫到了神經,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以前只知道年紀大的人有這個病,哪能想到孩子也會得?”小林的母親王女士既痛悔又詫異,在咨詢醫生后她才知道,小林患上腰突癥,很可能與他經常久坐、運動太少有關。
相對于小林的“不愛動”,高一年級的小陳從小熱愛各種運動,每到周末,總要打上幾場籃球才痛快。不過,最近兩年,他在運動后總覺得左腰部和臀部酸楚不適,但在休息后能夠逐漸緩解,所以,他也沒太重視,繼續堅持各種體育運動。可就在今年的4月初,小陳腰臀的痛感開始加重,尤其在久坐或久站后。“我帶他去做過推拿、理療、針灸,但效果并不理想。”他的媽媽胡女士說。到了6月初,小陳疼痛癥狀進一步加劇,連帶左小腿外側也出現了麻木感,已經沒辦法堅持在座位上學習了。到醫院檢查后,小陳被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
像小林和小陳這樣的病例并非個例。據《中國青少年脊柱健康白皮書》數據顯示,我國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率已從十年前的不足5%,攀升至如今的15.6%。在一線城市的三甲醫院骨科門診中,10—18歲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占比高達20%—30%。更令人擔憂的是,發病年齡呈現明顯的低齡化趨勢,最小的確診患者甚至不足10歲。這些冰冷的數據背后,是無數青少年正在承受的病痛折磨,也為整個社會敲響了健康警鐘。
多重誘因導致
作為一種退行性疾病,腰椎間盤突出癥多發于中老年人,為什么青少年會患上呢?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中醫科中醫康復負責人譚杰分析,這可能是多種原因導致的。
“首先,是不良生活習慣。”譚杰說。正常情況下,人體腰椎有向前的生理曲度,而彎腰駝背的坐姿會使腰椎曲度變直,甚至反弓,導致椎間盤受力不均。但在信息化時代,青少年的學習、娛樂方式發生了巨大轉變,長時間伏案學習、低頭玩手機、窩在沙發上打游戲等行為,讓青少年的腰部承受了巨大壓力。研究表明,青少年持續保持不良坐姿1小時,腰椎間盤壓力可增加30%—50%,長期如此,椎間盤的纖維環極易受損,髓核突出風險大幅上升。
同時,現代青少年普遍存在運動量不足的問題。繁重的學業負擔、電子產品的吸引,使得很多孩子課余時間都選擇“宅”在家里。而腰部肌肉作為維持腰椎穩定性的重要結構,長期缺乏鍛煉會逐漸變得薄弱無力。就像房屋的承重墻失去了支撐,腰椎間盤更容易受到損傷。相關調查顯示,每周運動時間不足3小時的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率是經常運動青少年的2—3倍。
學業壓力過重也可能是導致青少年腰突的又一誘因。為了在激烈的升學競爭中脫穎而出,青少年的書包越來越重,學習時間越來越長。學生每天背負的書包重量往往超過自身體重的10%,長期單側背書包的習慣,還會導致脊柱側彎,進一步增加腰椎的負擔。此外,熬夜學習、過度疲勞等現象在青少年群體中十分普遍,身體得不到充分休息,腰椎間盤的自我修復能力下降,也加速了疾病的發生。
“還有運動損傷。”山西省人民醫院骨科關節微創與運動醫學病區的郝永壯表示,雖然適當運動對腰椎健康有益,但運動不當同樣會帶來風險。青少年在進行籃球、足球、體操等運動時,如果熱身不充分、動作不規范,腰部突然受到扭轉、撞擊等外力,很容易導致椎間盤損傷。例如:在籃球運動中,急停、轉身、跳躍落地時姿勢不正確,都可能瞬間增加腰椎間盤的壓力,引發突出。
此外,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對鈣、維生素D等營養物質的需求較大。如果飲食不均衡,缺乏足夠的營養攝入,會影響骨骼和椎間盤的正常發育,使其韌性和強度下降。而部分青少年因遺傳因素,本身腰椎結構存在先天缺陷,也更容易患上腰椎間盤突出癥。
科學防護需共同發力
“預防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癥,需要家長、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譚杰表示,通過保持正確的坐姿、合理的體育鍛煉、注意營養均衡、避免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和定期進行身體檢查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腰椎間盤突出癥風險。
他建議,青少年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無論是學習還是娛樂,都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學習時,應選擇高度合適的桌椅,保持胸部離桌子一拳、眼睛離書本一尺、手指離筆尖一寸的“三個一”原則;站立時,挺胸收腹,雙肩自然下垂,避免彎腰駝背或歪身斜靠。使用電子產品時,盡量將屏幕抬高至與眼睛平視的位置,減少低頭時間。還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時間不少于8小時,讓身體得到充分恢復。在學習過程中,每隔45—60分鐘,應起身活動10—15分鐘,進行簡單的腰部伸展運動,如左右側屈、前后屈伸、旋轉腰部等,緩解腰部肌肉疲勞。
而家長和學校,則應合理安排學習任務,避免給青少年布置過多的課業。鼓勵孩子采用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而不是靠延長學習時間來提高成績。同時,控制書包重量,盡量使用雙肩包,平均分配重量,避免單側受力。
“體育鍛煉是必不可少的。”郝永壯表示,每周至少安排3—5次運動,每次運動時間不少于30分鐘。適合青少年的運動項目有很多,如游泳、慢跑、瑜伽等。對于一些較高強度的腰部扭轉、對抗運動,如打籃球、打羽毛球、摔跤等,需要注意其運動的強度、時間及頻率。另外,對于如平板支撐、俯臥撐、小燕飛、五點支撐等核心肌肉訓練,不僅可以增強腰椎的穩定性,還能提高腰椎的柔韌性和彈性,也可以嘗試。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進行體育活動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熱身準備,活動腰部、腿部關節,拉伸肌肉,提高身體的柔韌性和協調性。”郝永壯強調,運動過程中,要遵循科學的運動方法,掌握正確的動作技巧,避免過度運動和危險動作。如果在運動中腰部受傷,應立即停止運動,進行冷敷處理,并及時就醫檢查。
在飲食上,青少年應保證飲食營養均衡,多攝入富含鈣、蛋白質、維生素的食物,如牛奶、雞蛋、魚蝦、新鮮蔬菜水果等。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促進骨骼健康發育。
另外,兩位醫生都建議青少年適時進行脊柱健康檢查,通過X光、CT或核磁共振等檢查手段,可以及時發現潛在的腰椎問題,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
山西晚報·山河+記者 張夢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