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組織老干部赴哈密參觀學習 感受發展脈搏 共話美好未來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郭玲 實習記者 劉旦
6月23日至27日,自治區組織老干部赴哈密市開展“學回信精神·助改革發展 慶祝自治區成立七十周年”參觀學習活動。他們深入伊州區、伊吾縣、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親身感受這些年來哈密市的新發展、新氣象。
立足資源稟賦 見證發展活力
哈密市能源富集,煤炭、鐵礦、鎳礦等資源豐富,風區面積占全疆的66.3%。老干部們走進中電哈密太陽能熱發電有限公司、新疆重能電力開發有限公司、伊吾工業園區等地,被光熱電轉換等高新技術吸引,贊賞哈密市在新能源開發利用方面的成果。
“我看到哈密市立足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深化改革發展等方面的成效顯著,這讓我無比欣喜,心里比吃了哈密瓜還甜。”在深入了解哈密市近年來取得的累累碩果后,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原主任乃依木·亞森說,作為在不同崗位工作過的老同志,他一直關注著新疆的發展。
老干部們在位于哈密市的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哈密分中心了解哈密能源分布和產業發展情況。天山網-新疆日報實習記者 劉旦攝
在中電哈密太陽能熱發電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運營的伊吾工業園區中國能建哈密熔鹽塔式50兆瓦光熱發電項目現場,1.45萬面定日鏡呈圓形排列,向中心220多米高的中心熔鹽集熱塔反射陽光,鏡場如同一朵盛開在大地上的向日葵。老干部們興趣濃厚,紛紛向技術人員詢問工作原理、資源消耗、發電量等問題,并近距離觀察菱形定日鏡。
“我曾在哈密工作過,20年后重返這里,既親切又震撼。”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錢智感慨道,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建設起了眾多新行業、新企業,城市展現出蓬勃的新氣象,這些正是哈密市各族干部群眾開拓進取的生動寫照。期待這片能源富集的熱土,繼續守正創新,為新疆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動能。
這次參觀學習,自治區人民檢察院原檢察長哈斯木·馬木提看到許多企業進入新疆、扎根新疆、建設新疆,為新疆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他感慨道:“我雖然退休了,但服務法治建設、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初心從未改變。我會盡己所能,積極參與法治宣傳,為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貢獻力量。”
加強生態保護 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哈密市不斷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同時,精心打造鄉村自然生態旅游景區,憑借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四面八方的游客紛至沓來,當地農牧民經營農家樂、民宿,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致富路。
在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高家湖濕地公園,獨特的生態不僅讓這里成為灰雁、赤麻鴨等鳥類的棲息地,還吸引著全國的游客。老干部們一路上見證著生態治理成果,聽講解員介紹鄉村振興的成效。
“沒想到短短幾年,哈密發展如此迅速,GDP突破千億元,財政收入穩步增長,農民人均收入不斷提升。如今各區縣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民族團結,這便是新疆蓬勃發展的生動縮影。”自治區政協原主席艾斯海提·克里木拜說,哈密市自然資源豐富,科學保護與高效利用這些資源,正是推動農牧民持續增收的重要路徑。
“我們老干部也要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圍繞自治區各項事業建言獻策,發揮好我們的余熱。”自治區政協原副主席李湘林表示。
賡續紅色血脈 汲取奮進力量
近年來,哈密市著力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標桿和典范,開展左宗棠歷史文化風貌保護與傳承規劃項目建設,大力開展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紅色歷史愛國主義教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思想基礎愈發堅實。
老干部們在左宗棠鳳凰臺歷史文化公園參觀。天山網-新疆日報實習記者 劉旦攝
在左宗棠鳳凰臺歷史文化公園,老干部們在這古今交織的畫卷中,細品歲月沉淀的滄桑過往,亦沉醉于當下盛滿人間煙火的幸福安寧。
走進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進疆紀念館,以“永遠的星星峽”為主題的大型展覽,再現了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浴血奮戰,從河西走廊抵達星星峽(今哈密市伊州區星星峽鎮)的悲壯歷程。
“新疆遍布如左宗棠鳳凰臺歷史文化公園、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進疆紀念館這般傳承愛國主義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教材,保護好、利用好這些資源,是對歷史的尊重與延續,也是對未來的責任與擔當。”自治區政協原副主席木太力甫·吾布力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作為一名老干部,要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不斷發揮余熱,用實際行動影響各族干部群眾,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作用,助力建設美麗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