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關萬里行·遇見丨巴爾魯克山下的“生命燈塔”
記者頭像為AI生成漫畫像
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逯風暴
當70歲的吾哈斯·蘇來曼面對患者時,一直緊繃的臉倏地舒展開來,兩眼放光,平日難得張開的嘴巴滔滔不絕地蹦出一句句就診結果和醫囑。
患者離開后,吾哈斯又恢復了嚴肅狀。在記者的再三追問下,他三言兩語地講述了自己在裕民縣牧區騎馬行醫的過往。這三言兩語,背后其實是他40多年為農牧民巡診治病的感人故事。
6月26日,“邊關萬里行——自治區成立70周年大型全媒體采訪活動”北線采訪團一行來到裕民縣,聽一聽被稱為巴爾魯克山下“生命燈塔”——吾哈斯的故事。
6月26日,吾哈斯·蘇來曼在整理醫療用具。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逯風暴攝
“沒有啥,都是一名共產黨員應該干的事。”吾哈斯不善言談,總是用最短的話講述最令人感動的事。
1955年12月8日,積雪覆蓋了裕民縣阿勒騰也木勒鄉的每一寸土地,在一個牧民家里,吾哈斯呱呱墜地。誰也未曾想到,這個在氈房里誕生的生命,日后會成為牧民心中最亮的“生命燈塔”。
1975年,吾哈斯畢業時,放棄了在縣城工作的優越條件,主動要求到巴爾魯克山、瑪依勒山和庫魯斯臺牧場的流動醫療點為偏遠農牧民巡診治病。從此,他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獻給了農牧民,這一干,就是40年。
流動醫療點的日子是用馬蹄丈量出來的。巴爾魯克山的溝壑里,至今還留著他深一腳淺一腳的腳印。
冬天時,積雪過膝,在-40℃左右的低溫下,剛走出醫療點,吾哈斯渾身就被凍僵了。由于長年在低溫下騎馬,他的雙腿落下了關節炎,走路時有些蹣跚。
牧區的夜晚靜謐而又危險。在一個晚上,吾哈斯從牧民家返回時,被兩匹狼盯上了。他大喊著,用馬鞭抽、藥箱砸,又掏出火柴點著枯樹枝扔向狼。最終,狼才舍他而去。
牧區醫生少,吾哈斯不僅要給牧民們看病,有時還得接生。
1986年3月18日晚上,庫魯斯臺草原大雪紛飛,積雪封鎖了道路。新地鄉庫木托別村孕婦夏拉帕提·屯哈孜即將臨產,羊水已經破了三天,孩子還沒生出來。絕望時,吾哈斯抱著藥箱,在狂風暴雪中走進氈房。
他立即對產婦施行急救助產,嬰兒出生了,卻沒有哭聲,也感覺不到呼吸。憑著多年的接生經驗,吾哈斯斷定嬰兒是因殘留物堵塞口腔導致暫時窒息。
吾哈斯顧不得嬰兒滿身的血污,一口、兩口、三口……嘴對嘴地吸出嬰兒口中的殘留物,嬰兒終于大聲哭了出來。
吾哈斯常說:“我愿意做一塊煤,燃燒自己,溫暖別人!”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40多年來,吾哈斯先后巡診10多萬人次,拯救危重病人9000多人次,為牧民接生3200余人,挽救180余名難產嬰兒的生命。他如燈塔一般,用自己的青春和堅守,照亮了牧民群眾的生命之路。
2015年,吾哈斯從裕民縣牧業醫院退休。可他想繼續為各族群眾服務。哈拉布拉鎮加依勒瑪街社區得知情況后,發揮陣地優勢,建立了“吾哈斯健康服務室”,每逢星期一、三、五,他會在社區義診,接待群眾。
“救死扶傷是醫生的職責,我不知道退休是什么,我要干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吾哈斯語氣鏗鏘有力,錚錚誓言響徹巴爾魯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