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非遺丨水電工在草原上"拾起"流動的音符
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宋海波
“我的工作就是與水、電、暖通打交道,平時挺忙碌,但一閑下來,我總要唱上幾句。”盛夏時節,在吉木薩爾縣體育館完成水電檢修工作后,敖塔終于能在休息室里稍作休息。他手指輕敲手機屏幕,播放起最近錄制的一段蒙古族長調民歌,悠長的旋律從手機揚聲器中緩緩流淌而出。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新疆蒙古族長調民歌的自治州級代表性傳承人,近30年來,長調民歌一直是他的精神寄托,也是他人生中“唱不完、道不盡”的悠長詩篇。
敖塔在草原上向牧民表演長調。資料圖
蒙古族長調民歌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種以復雜顫音和裝飾音為特色的曲調,歌詞多圍繞草原、駿馬、愛情和家鄉展開,旋律如蜿蜒的河流,高亢處似鷹擊長空,低回時如風拂草浪,不僅是音樂藝術的展現,更記錄著草原生活,傳遞著牧民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對生活的熱愛。
敖塔與長調的淵源,可追溯至他的童年。“小時候,我們一家人跟著父母在草原上遷徙,蒙古包里總是歌聲不斷。每當有客人來訪,長輩們就會圍坐在一起唱歌。” 長調民歌是他兒時在母親懷中入睡的搖籃曲。上學后,他開始主動向身邊人學習長調:從哥哥姐姐那里學,向老人們請教,甚至在撿柴火時,也會情不自禁地哼唱幾句。
敖塔參加吉木薩爾縣春晚,演唱長調。資料圖
隨著年齡增長,敖塔對長調民歌的熱愛愈發深厚。他意識到,許多珍貴曲目正隨著老一輩歌手的離世而失傳。十年前,他決定踏上收集和記錄吉木薩爾縣周邊地區長調曲目的道路。敖塔和妻子傲騰騎著摩托車、趕著馬匹,翻山越嶺尋找老歌手。“長調民歌靠口口相傳,難以留存,有些老人只會唱不會記譜,我們就用錄音和紙筆詳細記錄詞曲,再逐一整理。”敖塔說。
收集過程充滿艱辛:有時摩托車在崎嶇山路打滑,夫妻倆摔得渾身是傷;有時大雨滂沱,他們渾身泥水卻依然堅持拜訪歌手。如今,他們已收集整理50多首長調民歌,還收錄了涵蓋婚禮、家庭聚會、節日慶典等主題的短調曲目。妻子傲騰撫摸著厚厚的筆記本,每一頁都詳細標注著歌詞、曲調,甚至演唱者獨特的顫音和氣息變化。“跟著他跑遍牧區,確實辛苦,但每次看到老人們唱完歌后滿足的笑容,就覺得一切都值得。”夫妻倆盼著將這些資料系統整理成冊,讓音樂愛好者能從中聆聽草原上曾經悠揚的歌聲。
敖塔(紅色衣服)參加“曼行西域——詩詞里的新疆”文化和旅游宣傳推廣活動。資料圖
為推廣長調民歌,敖塔創建了一個100多人的微信群。每周,他都會在群里分享長調演唱技巧,并上傳文字和音頻資料。年輕弟子阿力騰巴根說:“敖塔老師教我們唱長調特別有耐心,現在我能完整演唱七八首,今年還想學習更多曲子唱給家人和朋友聽。”
談及未來,敖塔希望繼續深入牧區,挖掘更多珍貴曲目,系統整理成冊,讓蒙古族長調民歌得到更好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