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瀾丨絲路弦歌續新篇
高芳
從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的演出盛況,到《山海情》《我的阿勒泰》等影視作品在中亞的熱播;從中哈、中烏聯合考古的豐碩成果,到中國—中亞人文旅游班列的成功開行……中國西部特別是中國新疆,正以多元文化交流實踐,在新時代絲綢之路的版圖上,搭建起連接中國與中亞的文明互鑒之橋。這片承載著古絲綢之路輝煌記憶的土地,既浸潤著“使者相望于道”的歷史底蘊,又煥發著“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當代活力,為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注入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力量。
新疆的地緣與文化基因,天生鐫刻著文明交流的密碼。作為古絲綢之路的核心通道,這里曾見證張騫持節西行的駝鈴悠揚,目睹玄奘取經路上的星月流轉,更孕育了“商旅不絕于途”的文明交融盛景。
參加第六屆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的俄羅斯薩拉托夫州曙光歌舞團演員。 資料圖
近年來,新疆通過舉辦國際性文化藝術展示活動,為中國與中亞國家的文化交流搭建了廣闊的平臺。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這個舞臺上,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們通過舞蹈這一人類通用的肢體語言,傳遞著各自的文化內涵與情感,增進了各國人民之間的了解與友誼。這種交流不僅是藝術形式的展示,更是文明視角的互換。
中國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則以“和美共生”為主題,搭建起視覺藝術的交流橋梁。展覽涵蓋繪畫、雕塑、裝置藝術等多個領域,既展示中亞國家的文化傳統和現代風貌,也呈現中華文化的多元包容。這種“以藝會友”的方式,讓不同文明在藝術審美中增進理解,也讓觀眾在參與比對中讀懂絲路文明的延續性。
第四屆中國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展出現場。資料圖
除了藝術展覽和舞蹈節,中國新疆還積極推動與中亞國家在考古發掘、史學研究、文物活化利用等方面的合作。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喀什分中心的成立,便是這一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哈、中烏聯合考古不斷取得新進展,考古工作者們的精誠合作讓一件件沉睡千年的文物重見天日。它們不僅見證了古代絲綢之路的繁榮,也為研究中國與中亞國家的歷史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在史學研究方面,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學者們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同探討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文化傳播等課題,為還原歷史真相、增進文化認同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當代文化交流中,影視作品與文化產品因其通俗易懂、感染力強而成為跨越國界的重要媒介,它們以更鮮活的方式抵達民心深處。近年來,《山海情》《我的阿勒泰》等與中國西部特別是與中國新疆相關的影視作品在中亞國家走紅,顯示出新疆作為文化內容生產與傳播基地的巨大潛力。《山海情》講述了中國西部地區脫貧攻堅的故事,其中展現的荒漠變綠洲、艱苦創業的精神,與中亞國家轉型發展過程中的社會心理產生強烈共鳴;《我的阿勒泰》則通過詩意化的鏡頭語言,展現了新疆北部草原游牧文化的魅力,喚起了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民眾的文化親近感。這種基于地理環境與生活方式的接近性傳播,讓新疆生產的文化內容具有天然的親和力,因此受到中亞觀眾的喜愛。
這些文化交流實踐證明:文明不是孤芳自賞的花園,而是相互滋養的森林。當中國新疆與中亞的文化根系在絲路沃土中深扎相連,必將綻放出人類文明多樣性的絢麗之花。
從張騫“鑿空”西域到鄭和下西洋,中華文明始終以開放姿態擁抱世界。作為中國向西開放的門戶,憑借地緣、歷史與文化的疊加優勢,新疆這片曾見證無數文明相遇的土地上,新的弦歌正在奏響,它既傳承著千年絲路的文化基因,又譜寫著時代新篇,讓世界在文明對話中看見更廣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