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疆故事?丨以水為墨,書寫綠洲傳奇
陳亞寧
我叫陳亞寧,跋涉于新疆山水間已數十載。作為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研究員,我的使命就是用科技感受干旱區水文的每一次脈動,用科研的赤誠守護綠洲的生態安全。這份執著,為我贏得了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等榮譽。
我的故事,主角就是水。
尋找水源的信念在心中深深扎根
我的根,深植于南疆塔里木河畔。這條母親河,早已融入我的血脈。從河邊少年到雙鬢染霜,我對這片水土的情感,深沉而綿長。
1982年,我剛踏上工作崗位,第一次深入塔里木河下游考察時,眼前的景象刺痛了我:曾經水草豐美的河道,只剩龜裂的河床;兩岸頑強的胡楊林,成片枯死;牧民趕著羊群,在焦渴的土地上艱難尋找水源。
那一刻,一個信念在我心中扎根:一定要為新疆破解水資源短缺的困局!
陳亞寧(左一)在塔里木河下游對退化生態系統進行監測。圖片由本人提供
新疆的水資源分布極不均衡——西多東少,北多南少,山區多、平原少。更麻煩的是“季節病”:春天干旱無水,夏天洪水難蓄,寶貴的水資源白白流失。水,成了制約新疆發展的瓶頸。
如何打破瓶頸?為了尋找答案,從2000年起,我們團隊在塔河干流1321公里的河段上,布下了國內首個1:1比例的氣候—水文—生態監測網。這張網,像一把精準的“鑰匙”,幫我們揭示了干旱區生態水文的奧秘,為塔河生態重生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科學支撐。
從塔河岸邊的懵懂少年,到能用科學守護“母親河”的科研人,塔里木河的每一滴水,都映照著我不變的初心。
解碼水循環密碼 守護綠洲安瀾
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暖趨勢,我們追蹤著水從高山源頭,流經綠洲,最終消逝于荒漠的全過程,揭示了氣候變化如何深刻影響西北干旱區水資源的“來龍去脈”,首次描繪出干旱區水資源形成、利用與水循環模式圖。這幅圖,突破了我們的認知難點,為科學分配生產用水和生態用水提供了關鍵依據。
在脆弱而廣袤的荒漠地區,如何讓水土利用與生態保護實現雙贏?我們以節水為核心,在黃沙中播撒綠色生機:發展荒漠生態草業,探索沙生藥材種植,培育特色林果,高效利用荒漠區豐富的光熱資源,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針對干旱、鹽堿、風沙這三大災害,我們構建了水土、防護、生物三位一體的生態安全理論體系,將荒漠與綠洲過渡帶的生態屏障功能與荒漠區生態維護緊密結合,形成綜合的生態安全保障模式。這些從沙地里“長”出來的智慧,使我兩度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陳亞寧在昆侖山北坡進行水資源開發潛力及利用途徑科學考察時留影。圖片由本人提供
水,是干旱區發展的命脈。新疆的河流幾乎都發源于高山。山上的冰雪融水和雨水,決定了平原綠洲的規模和荒漠生態的存續。面對水資源短缺的迫切需求,我們運用地球系統科學大數據、先進水文模型和智能算法,為那些“水賬”不清的地區,打造了一把精準的“量水尺”。
這把“尺子”帶來了一個令人振奮的發現:在全球變暖背景下,自1998年起,新疆山區的來水量出現了“躍動式”增長!尤其進入21世紀后,多年平均山區來水量比過去四十余年平均值增加了約100億立方米(南疆約73億立方米)。這份科學“診斷”,為新疆水資源管理的重點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綠洲面積穩步擴大,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水資源高效利用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新疆荒漠廣布,荒漠化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最難啃的“硬骨頭”。作為新疆“三北”工程攻堅戰專家組組長,我帶領團隊多次深入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參與完成了和田地區等關鍵區域的工程規劃,為在“死亡之?!边吘壷鹁G色屏障貢獻力量。
多維挖潛突破資源性缺水瓶頸
近年來,自治區黨委高度重視水資源管理,強調“水資源利用效率有多高,新疆的發展空間就有多大”。
不過,挑戰猶在,尤其是南疆:生態脆弱,水資源家底本就不厚,相關科學研究和關鍵技術仍顯滯后,難以匹配區域快速發展的需求。突破資源型缺水的瓶頸,迫在眉睫。
為此,我的團隊正集中力量攻關:如何利用好天上的云水?如何挖掘山區雨雪冰資源?怎樣讓洪水變廢為寶?如何評估利用非常規地下水?我們正在從節水、蓄水、增水多個維度系統挖掘潛力,尋找開源增水和可持續利用的新途徑。
陳亞寧(前排右一)在塔里木河流域生態樣地進行地下水監測井建設。圖片由本人提供
結合現代農業節水技術、高水效農業發展,以及新疆豐富的風光能資源,我們努力探索“水—能—糧—生態”系統協同發展的方案,力爭在開源增水和水資源高效可持續利用上取得新突破。
看著年輕的科研人接過沉甸甸的接力棒,用創新的火種守護新疆的綠水青山,我心中暖流涌動。我時常告誡他們,也提醒自己:“科研的論文,不僅要印在學術期刊上,更要一筆一畫,深深鐫刻進我們腳下這片為之傾注一生的熱土?!?/p>
以水為墨,續寫綠洲不朽傳奇,這是我們科研人代代相承、永不褪色的永恒使命。
?。ㄊ裨?新疆日報記者 謝慧變整理)
相關報道:
我的新疆故事⑧丨在新疆的每一天都是慶典 每一個新疆人都是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