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何熱衷給古人送禮?傳統(tǒng)文化融入新時代血脈
■ 評論員 朱浙萍
最近,社交媒體上涌現(xiàn)大量年輕人為歷史名人“送禮”的分享。
在安陽的曹操高陵遺址前,一盒布洛芬靜靜擺放,一旁的紙條寫著“孟德,頭風犯了試試這個”;在成都的武侯祠石碑下,壓著一張成都至漢中的高鐵票;在合肥的周瑜墓前,十幾張“東風”牌麻將排排站立;在馬鞍山市李白墓前,堆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美酒……當今天的年輕人與古人在墓前相遇,這些或調(diào)侃或溫情的物件,為一場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打開了入口。
這些讓人腦洞大開、極具個性的“伴手禮”,展現(xiàn)了當代年輕人爛漫、可愛的一面,濃縮了他們對一個個歷史人物的理解、共鳴與喜愛。在他們眼里,一個飽受頭痛折磨、內(nèi)心充滿焦灼的曹操,比一個“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開辟了天下霸業(yè)的梟雄,更讓他們“心有戚戚”。同樣,諸葛亮也不只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象征,“六出祁山,壯志未酬”的意難平,更能激起他們的深度共情……于是,一盒布洛芬,寄托的是年輕人對曹操的“現(xiàn)代關(guān)懷”;一張高鐵票,承載的是他們對諸葛丞相“如今蜀道不再難”的告慰。
年輕人為什么熱衷給古人“送禮”?這或許是他們在快節(jié)奏、高壓力的現(xiàn)代社會里,在原子化的社交孤獨中,尋找連接與認同的方式。而這種情感需求也可以投射到古人身上。從AI“復活”的古人咆哮對話走紅,到用短視頻展現(xiàn)課本中的歷史故事,以表情包的方式打開文物,再到為各類歷史人物精心準備“伴手禮”……在這屆年輕人眼中,歷史人物不僅是供人膜拜的雕塑,更是可以對話的故人。他們從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拆解著故紙堆中的古人形象,將其還原成有血有肉、“活”在當下的人,以此尋找到“精神密友”,收獲情感的共鳴,汲取前行的力量。
可喜的是,在年輕人的“玩梗”和共情中,歷史被記憶,并擁有了更加鮮活的面孔。但是,然后呢?我們能否沿著這條脈絡(luò),與古人發(fā)生更多的精神交集?抑或,只能以自己理解的方式打開歷史,甚至在調(diào)侃與戲謔中,消解歷史的真實與厚重?在現(xiàn)代表達與歷史傳承之間,又該如何找到恰如其分的黃金分割,才能真正實現(xiàn)精神的傳承與對話?值得深思。
網(wǎng)絡(luò)時代,“梗”是破圈的利器,劃開了我們與古人、與歷史對話的時空隧道。但要真正實現(xiàn)與古人的雙向奔赴,并不容易,也不可能僅靠“玩梗”便可達成。或許,始于“玩梗”、終于思索,是更有溫度、更有意義的打開方式。在與歷史建立共鳴共情的同時,不丟掉對歷史的敬畏之心;在用布洛芬、高鐵票打開趣味之窗時,不忘推開深度求索的大門,如此,才能讓我們更好地與古人神游相交、觸摸到歷史深沉跳動的脈搏。
當傳統(tǒng)文化融入了新時代血脈,影響今天活著的人,它們才真正是活著的。當古人走出教科書,走出臉譜化的刻板印象,得到現(xiàn)代人特別是現(xiàn)代年輕人真正理解的那一刻,也是中國古人的智慧、境界、情趣照亮現(xiàn)代人生活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