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關萬里行·觀瀾丨從護邊員妝容看邊關發展之變
記者頭像為AI生成漫畫像
黃紅英
“你好白啊,真的是護邊員嗎?”看著眼前這位妝容精致的姑娘,筆者的疑問不禁脫口而出。布威麥熱耶姆·麥麥提玉散聞言莞爾,略帶靦腆地點了點頭,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在她擦了粉底的臉頰上跳躍,與身后蒼茫的邊境線形成鮮明對比。
6月23日,“邊關萬里行——自治區成立70周年大型全媒體采訪活動”南疆組采訪團隊走進阿克蘇地區烏什縣亞曼蘇柯爾克孜族鄉8號邊境執勤點,筆者見到了護邊員布威麥熱耶姆。
比起稱呼全名,叫“小布”更適合她。“00”后的她身材嬌小、膚白貌美,和大家印象中曬得黢黑、皮膚粗糙的護邊員形象大相徑庭,如果換上便裝,她和城里的姑娘看起來并無二致。
生活中穿上便裝的布威麥熱耶姆·麥麥提玉散。圖片由本人提供
堅守在8號邊境執勤點的是一支女子護邊隊,在這支隊伍里,像小布這樣愛美的護邊員并非個例,筆者見到的幾位護邊員,都化著淡妝。她們打破了人們對護邊員的刻板印象,用淡雅妝容講述一個不爭的事實:新時代的邊關早已不再是“苦寒之地”,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曾幾何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道盡了邊關的荒涼與艱苦。印象中護邊員住地窩子、喝雪水、點油燈,一張飽經風霜的臉龐就是最真實的“工作照”。而今天,當護邊員們能夠從容地對著鏡子略施粉黛、描眉畫眼,這看似微小的生活細節,讓我們得以窺見新時代邊關的發展之變。
這變化來自國家對邊關建設的重視和持續投入。70載光陰流轉,烏什縣護邊員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從第一代搭建簡易帳篷、地窩子當執勤房到如今小布她們居住的配有電風扇、電采暖的第二代執勤房,再到即將投入使用的第三代標準化執勤房,新執勤房不僅結構堅固,還配備了現代化生活設施。寬敞明亮的臥室,干凈整潔的衛生間,功能齊全的廚房,國家的“硬核”保障讓護邊員們有了更舒適的生活環境。
6月23日,烏什縣亞曼蘇柯爾克孜族鄉8號邊境執勤點,護邊員們寫的護邊石。記者 黃紅英攝
盡管條件越來越好,但由于執勤點與山下高度落差過大,無法通自來水??伞靶〔紓儭闭J為巡邊生活苦中有樂: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護邊員換勤頻次,補水車定期給執勤點送水。巡邊之余,還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種菜養雞、植樹增綠、體能訓練……因充實而快樂,因堅守而美麗,這何嘗不是新時代年輕人最美的樣子。
從執勤房的變遷到“帶妝上崗”的護邊員,這是新疆發展的生動注腳,更是祖國強盛的最好見證。年輕護邊員們在綿延的邊境線上自信展示著美麗與時尚,也用堅定的巡邊腳步踐行著“邊疆有我、祖國放心”的錚錚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