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處新發現:實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
許慶光/文
前不久,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喀什莫爾寺遺址入選,新疆考古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目前,新疆共有12處考古發掘項目入選這一榜單,它們盡管年代有別、形態多樣,但都共同彰顯著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實證著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演進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共同開拓了中國的遼闊疆土,共同締造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庭。
喀什莫爾寺遺址。銀璐攝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視察時強調:“要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研究,充分挖掘和有效運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歷史事實、考古實物、文化遺存,講清楚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區,新疆各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血脈相連、命運與共的重要成員。”
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考古工作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在廣袤的新疆大地上,一代代考古人尋絲綢之路千年印跡,探中華文明璀璨星辰,將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遺存發掘出土,將塵封的歷史揭示出來,將對它們的解讀和認識轉化為新的歷史知識,為文化潤疆提供深厚滋養,促進各族人民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
考古實物印證中華文明起源的新疆篇章。吉木乃通天洞遺址出土的勒瓦婁哇技術生產的石制品,證實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該區域即是歐亞大陸東西方人群遷徙和文化交流的節點;吉仁臺溝口遺址發現3500年前的木質車輛構件,這里被確認為以青銅時代晚期為主體的聚落遺址;托克遜縣阿拉溝墓地中出土的絲織品、漆器、銅鏡等,反映出鐵器時代新疆與中原的密切聯系……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這些考古發現為探究中華民族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歷程提供了豐富的新疆素材,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新疆脈絡。
考古實物實證歷代中央政權對新疆地區的有效治理。從石城子遺址講述耿恭駐守疏勒城的故事,到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收藏”唐代戍邊將士家書,再到尼雅遺址出土“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回望歷史深處,歷代中央政權都行使著對新疆地區的管轄權,新疆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一統理念是貫穿中國歷代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主線,也是歷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的思想根基,更是維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紐帶。
考古實物見證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長期以來,中華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無、交流借鑒,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進程,作為古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新疆地區,更是各文明的交流交融之地。在吐峪溝石窟群,可以看到古人用漢文、粟特文、藏文、回鶻文等多種語言文字書寫佛經、典籍、俗事;在莫爾寺遺址,一圓一方兩座佛塔氤氳著多元文化薈萃的瑰麗光彩……這些考古發現展示著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和平性格與海納百川的包容特質。
考古遺跡和歷史文物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必須充分挖掘好、完整保護好、有效運用好。要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講好中國新疆故事、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