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丨一顆石榴 千般甘甜
種下“石榴籽”,開出“幸福花”。石榴籽村的“甜蜜密碼”啟示我們,爭做新時代的“石榴籽”,同心共奏發展曲,美麗新疆就能迎來更加光明美好的未來。
● 高娃 / 文
新疆人對石榴有著一種執著的偏愛。從“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到“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從大街小巷里火紅的石榴花到遍布天山南北的石榴廣場、石榴巷、石榴村,石榴與新疆相遇,甜蜜了千年時光,講述了動人的新疆故事。
新疆盛產“石榴”,策勒縣策勒鄉石榴籽村就是其中一個。剝開一顆石榴,細細品味這個小村莊從曾經的風沙肆虐、貧困落后到綠染沙漠、向富而進的故事,我們品嘗到的不僅是果實的清香,更是新疆“石榴”那令人回味的千般甘甜。
這甘甜,是團結的滋味。
新疆人崇尚團結。一顆石榴,從春日花開到碩果盈枝,從三五成簇抱團燃燒的花朵到“千房同膜”的石榴籽,自始至終都緊緊地抱在一起,將粒粒酸澀醞釀成汩汩甘甜。這個奇妙的過程,總會讓人恍然驚覺:原來,最甜美的果實,永遠生長在團結的枝丫之上。新疆人對于石榴的情有獨鐘,正是源自于對其所蘊含的團結一心、緊密相連、相互包容的品格追求。
“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是從歷史中得出的結論,早已成為今日新疆各族群眾的集體共識與行為準則。憶往昔,回紇葛勒可汗長子葉護“滅此朝食”助力平定安史之亂、南疆貧民艾沙送子上抗日前線;看今朝,“帕米爾雄鷹”拉齊尼·巴依卡用生命托舉生命、瑪依努爾·尼牙孜以醫者仁心守護邊疆婦女健康、曼蘇爾·帕塔爾和買買提·努爾東“自費代駕”4700公里……事生于和睦、力生于團結的道理深深銘刻在新疆歷史上,寫在新疆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上,融入新疆人民日常生活里。
石榴籽村以“石榴”為名,各族群眾團結奮進,將沙漠村落變成石榴花盛開的地方,正是對偉大團結精神的傳承、弘揚和踐行。
這甘甜,是振興的奔頭。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命脈,發展鄉村產業重在富民。策勒縣種植石榴的歷史悠久,石榴是村民增收的希望,但是過去一段時間,由于管理不夠科學、精細,石榴籽村的石榴產量和品質并不理想,沒能發揮特色產業應有的作用。為了破解難題,石榴籽村黨支部帶領村民,科技、品牌、質量多措并舉,努力把石榴“吃干榨凈”,開發出石榴汁、石榴酒、石榴生態旅游等,讓古已有之的石榴樹發出了“富民”的新芽,讓村民挑上了特色產業的“金扁擔”。
小小的石榴,展示著石榴籽村人的干勁,寄托著村民的盼望。在新疆,像策勒石榴這樣的“土特產”還有不少。庫爾勒香梨、吐魯番葡萄、于田玫瑰花……以黨建聚人心、產業定發展,一個又一個村莊結出了“金果果”、開出了“產業花”。
火熱的產業,甜甜的日子。一方產業帶富一方人民,一方產業帶火一方鄉村,產業對于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在新疆不斷得到證實。發展鄉村富民產業,功夫在產業,也在“產業之外”:鄉村要振興,黨建須先行,只有基層黨組織堅強有力,鄉村振興才能蹄疾步穩。
這甘甜,是綠色發展的脈動。
策勒縣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歷史上策勒縣城因風沙侵襲三次被迫搬遷,大大小小綠洲村落幾乎全被沙漠戈壁分割包圍。去年,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空白區成功實現鎖邊合龍。在與黃沙博弈的過程中,石榴籽村發揮石榴林防風固沙作用,持續擴大石榴種植面積,讓各族群眾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增綠又增收,治沙又治窮,石榴籽村的嬗變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寫照,也是新疆推動生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綠色脈動。放眼天山南北,伊犁河谷萬頃薰衣草田造就“紫色經濟”,“死亡之海”邊緣10萬株玫瑰競相綻放,吐魯番盆地艾丁湖煥發生機……實踐證明,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加強生態保護,推動綠色發展,沙海也能翻綠浪,荒山也能成寶地。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良好生態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定能實現生態與富民的雙贏,為建設美麗中國交出優異的新疆答卷。
種下“石榴籽”,開出“幸福花”。石榴籽村的“甜蜜密碼”啟示我們,爭做新時代的“石榴籽”,同心共奏發展曲,美麗新疆就能迎來更加光明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