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健身器材“帶病上崗”
近期有消費者舉報,一些生產廠家將不合格的公共健身器材銷售進入市場,個別公共健身器材因質量問題、安裝問題屢屢發生傷人事件。
伴隨全民健身熱潮的蓬勃興起,公共健身器材成為愈來愈多市民日常鍛煉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然而,部分健身器材存在材質偷工減料、安裝不合規范、超期“服役”等諸多問題,甚至引發人身傷害事故。這些亂象,撕開的不僅是個別企業的道德底線,更是從生產到監管鏈條上的系統性漏洞。
據央視調查,在河北定州大奇連村的多家工廠里,“非標器材”已形成成熟的產業鏈。定州市源動力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直言,管材壁厚從國標要求的≥2.75毫米“瘦身”至2毫米,抗銹蝕能力和承重強度直接下降27.3%。更觸目驚心的是,企業竟能“按需定制”合格證,甚至出現檢測機構租借合格器材送檢的荒唐操作——當造假從材質延伸至身份認證,所謂的“合格”不過是自欺欺人的遮羞布。
從偷工減料到偽造證明,生產端的瘋狂套利背后,是企業對安全底線的漠視。國標明確規定秋千等器材必須采用地埋式安裝,埋深需達400-600毫米,但廠家為降低成本,用十幾厘米長的膨脹螺絲固定2米高的立柱,導致器材傾倒風險劇增。
采購環節的“低價中標”機制,倒逼廠家鋌而走險偷工減料;驗收流程的形式主義,讓“數量核對”替代了“質量檢測”,暴露出監管流程的漏洞。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地區器材超期服役卻無人維護。按照 GB19272-2024 新國標,器材需通過40余項檢測,包括防腐蝕設計、剪切擠壓防護等,但多地仍在使用“三無”產品。當器材“帶病上崗”,事故發生恐怕就是時間早晚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健身器材安全事故的受害者,往往是最脆弱的群體。老人因器材部件松動摔倒可能導致骨折,兒童因縫隙設計不合理被卡可能造成終身殘疾, “家門口的健身”變成“家門口的風險”,令人防不勝防。不能讓健身器材“帶病上崗”,已不是一道可做可不做的選擇題,而是必須作答的民生考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守護公眾健身安全,需要生產、流通、使用全鏈條協同發力。生產端必須嚴守國標紅線,對違規企業應依據《產品質量法》從嚴處罰,查封涉事產品,追究相關主體的法律責任。監管部門需建立“從工廠到社區”的全程追溯體系,如新疆烏魯木齊市試點的“智慧體育”小程序實現器材一鍵報修,這種數字化手段不妨在全國推廣,讓器材維護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預警”。
采購環節必須打破“低價至上”的怪圈,將質量標準納入招標核心指標,對采購劣質產品的單位實行責任倒查。對某些小區物業、街道社區等采購方因利益輸送選擇非標器材,必須嚴查背后的利益鏈,不能讓“節省成本”成為“犧牲安全”的借口。
對公眾而言,也需要掌握一定的自檢技能。比如,查看銘牌是否標注GB19272-2024執行標準,搖晃立柱檢查穩固性,觀察焊接處有無銹蝕。發現隱患應及時通過12315投訴,讓“家門口的監督”成為監管的有力補充。
公共健身器材是全民健身的基礎設施,其安全性關系到千萬家庭的幸福。杜絕器材“帶病上崗”,需要監管部門拿出“零容忍”的態度,對生產造假、檢測舞弊、采購腐敗等行為一查到底;建立長效機制,讓標準落地、讓責任壓實、讓安全回歸。只有做好這些工作,才能讓健身器材真正成為健康的助力,而非傷身的隱患。 (胡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