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藝評丨秦韻梅香滿邊疆
唐莉霞
經(jīng)典劇目《焚香記》取材于宋代民間傳奇,講述了癡情的青樓女子敫桂英與負心書生王魁的愛恨情仇,被許多劇種搬上舞臺。而秦腔《焚香記》是在傳統(tǒng)劇目《王魁負義》的基礎上,吸收借鑒不同劇種之長,編排成“救王”“情篤”“送別”“休書”“打神”“行路”“情探”七出劇情構成的全本。2017年,秦腔《焚香記》一經(jīng)推出,便在齊愛云、張濤兩位梅花獎得主的“加持”下成為秦腔的新經(jīng)典。近日,烏魯木齊市秦劇團青年演員李敏憑借秦腔《焚香記》中的卓越表演獲得第32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第十屆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續(xù)寫了這出劇目的傳奇魅力。
烏魯木齊市秦劇團青年演員李敏在新編秦腔《焚香記》中的水袖表演。資料圖
秦腔《焚香記》是回歸藝術戲劇本體的重要實踐,劇本創(chuàng)作聚焦傳統(tǒng)秦腔表演藝術和主體人物,有意識地淡化了其他非必要人物和布景。男女主角王魁、敫桂英,兩個丫鬟、一個判官、兩個小鬼這7個人物便構成了全劇,如此創(chuàng)編將觀眾注意力更多地吸引到劇情和戲劇表演本身。李敏演繹的女主敫桂英惟妙惟肖,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一步一嘆,其身段、手勢、眼神與唱詞、唱腔完美融合。男主角王魁的甩發(fā)、判官的吐火、小鬼的筋斗等都達到了專業(yè)技藝與表演的有機統(tǒng)一,在對“四功五法”的程式化展現(xiàn)、對戲劇作為動作的藝術詮釋、對傳統(tǒng)秦腔特色的傳承中,《焚香記》成為當代秦腔新經(jīng)典。
就戲劇而言,無論是傳統(tǒng)經(jīng)典劇目還是新經(jīng)典,只有在演出中反復打磨和經(jīng)過觀眾不斷檢驗,才能賡續(xù)流傳。雖有齊愛云、張濤兩位前輩珠玉在前,烏魯木齊市秦劇團還是果敢選擇了《焚香記》這個文武兼?zhèn)?、唱念并重的秦腔新?jīng)典進行深耕,并大膽起用李敏、王鑫等青年演員挑起傳承大梁,以年輕化的創(chuàng)編隊伍重新演繹了這個古典故事。演員與角色年齡上的契合恰到好處地對應了劇情,表演與人物的神態(tài)、形象、動作、心理等同頻共振,讓花前月下、伴讀添香的古典劇情引人共鳴。
戲劇的傳承、發(fā)揚離不開年輕觀眾,培養(yǎng)年輕的戲曲觀眾要在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髓和彰顯特色亮點上下功夫。旦角長水袖的融入是秦腔《焚香記》的亮點,作為手的延伸,更作為動作與情感的載體,“打神”中的水袖以勾、甩、揚、抖等動作,配合敫桂英的眼波流轉和身姿蹁躚,七尺水袖在空中劃出金石之鳴,和著凄哀的“苦音腔”將一個“無錢無勢”煙花女子求告無門的悲憤、絕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行路”里的十尺水袖不僅化身為敫桂英魂魄隨判官、小鬼離開萊陽衛(wèi)前往京城捉拿王魁一路同行的“牽引”,將過沂水、經(jīng)泰山到望見都城會等劇情,以戲劇的虛擬性舞臺化表現(xiàn),產(chǎn)生“景隨人現(xiàn)”的藝術化效果,也讓敫桂英的酸楚、悲傷在水袖的挑、撥、撣、甩和上下翻飛中如波浪式推進,讓觀眾有一種感同身受的具象化體驗。“行路”里的水袖還進一步豐富了人物的形象塑造、強化了戲劇表演的藝術性,如“漂泊天涯無枝歸”這句唱詞的水袖臥魚造型,模仿了哀鳴的孤雁,將敫桂英凄涼的心境推向至深,其癡情和善良更富悲情美學之意味。
此外秦腔《焚香記》節(jié)奏感與韻律感十足的念白、唱詞,營造出如詩如畫和極具故事性的意境,每一句都服務于主角愛恨糾葛的一生:相愛時是“西樓上寂靜垂簾情依依,守得個山長水闊無盡期”的悱惻纏綿;送別時是“一日思君(妻)十二時,十二欄桿花飛花落人獨立”的離情別苦;休書時是王魁“抬頭繡閣金玉樓,青云直上萬戶侯”的見異思遷……在展示秦腔大開大合、寬音大嗓特色的同時,又賦予該劇細膩、柔和的多元視角。對秦腔傳統(tǒng)美學精髓的發(fā)掘,連同精心設計的服化道,創(chuàng)新融入交響樂的伴奏,激活了年輕人對傳統(tǒng)文化美的感知與體驗,為此劇贏得了更多年輕觀眾的青睞。
誕生于三秦大地的秦腔藝術,在西北地區(qū)雖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固定的受眾,但面對現(xiàn)代社會快節(jié)奏生活方式、多種娛樂方式的沖擊,其創(chuàng)作和表演面臨著市場萎縮、觀眾斷層、內(nèi)容形式固化、資金短缺、人才流失等困境。破解這樣的困境,需要像烏魯木齊市秦劇團這樣銳意創(chuàng)新的努力。
此次李敏一舉“摘梅”,不僅是她個人的成功,更是她所在的烏魯木齊市秦劇團40年深耕邊疆秦劇傳統(tǒng),銳意開拓進取,踐行文化潤疆的優(yōu)秀成果。本著傳承經(jīng)典的初心,李梅、齊愛云等秦腔名家和陜西省戲曲研究院亦給予烏魯木齊市秦劇團和演員李敏等人以悉心指導。今年35歲的李敏在新疆已傳承秦腔藝術20載,因其扎實的基本功和出色的舞臺表現(xiàn)力而收獲了諸多榮譽,有了自己的拿手劇目,成為當代秦腔藝術的中流砥柱。然而為了演好敫桂英這個角色,李敏隱去自身光芒,化身為一朵含苞待放的梅花,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如同秦腔新人般在前輩的幫助下苦練基本功,在氣、聲、字、情方面摳細節(jié),水袖舞了千百次、臥魚做了千百遍,高臺躍起千百回……終于這枝梅凌寒而開,也讓更多的人看到了烏魯木齊市秦劇團這棵枝繁葉茂的梅樹。
成立于1982年的烏魯木齊市秦劇團如今已經(jīng)走過了43載,作為新疆唯一一個專業(yè)秦腔院團,面對秦劇發(fā)展的困境,劇團始終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幾代人在繼承與發(fā)展秦劇事業(yè),積極進取,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經(jīng)典演繹、推陳出新、跨省合作、藝術基金立項等多種方式書寫了劇團發(fā)展的新篇章,以送劇下鄉(xiāng)、送劇進高校、基層慰問等方式拉近了秦腔與各年齡段觀眾的距離,秦韻芬芳溢滿邊疆。
期待著烏魯木齊市秦劇團推出更多精品力作,讓古老的秦腔在新疆這片廣袤大地煥發(fā)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