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了1萬年的小麥,還能搞出什么名堂?
小麥質量哪家強,中國西部看新疆。
人類栽培小麥歷史已有1萬年,我國最早小麥栽培證據距今至少5000年,在距今4000~3000年前,小麥在包括新疆在內的我國西部已有廣泛栽倍。
幾千年后的今天,小麥還能種出什么名堂?
數據顯示,2024年新疆小麥食品安全指標合格率為100%,位居全國第一。一等小麥占比達96%,高于全國平均值近30個百分點,位居全國第一。
那么,質量第一背后是什么?
一定是種子!
是什么種子呢?
新冬。
“新冬”就是新疆冬小麥的縮寫,在新疆小麥品種里占有絕對優勢地位。
新疆小麥種植以冬小麥為主,秋播夏熟,憑借抗寒性挺過西北漫長冬季。與春小麥相比,冬小麥產量高、面筋含量高,適合制作高級面食,咱們吃的面粉多由冬小麥加工而成。
冬小麥里,新疆南疆和北疆產量相當。北疆素來有塞外江南之稱,較為適宜農業生產;南疆各地州環繞“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沙漠,生態環境惡劣,農業生產條件不佳。因此,南疆冬小麥產量高低,很大程度影響著全疆小麥產量。
今年,在南疆冬小麥種植出了一件大事——推廣使用近30年的明星冬小麥品種新冬20號正式“退休”了。接替它的新冬60號種植面積較上一年實現翻倍,達到300萬畝,超過新冬20號,成為南疆歷史上推廣面積最大的自育糧食品種。
1991年,南疆地區急需找到優質小麥品種,提升單產水平。但受條件所限,當時的新疆缺乏育種材料,新疆農業科學院科研人員決定從河北省引進適宜南疆地區環境的早熟小麥品系,通過“引進+本地改良”的辦法,快速為南疆地區更新小麥品種。
經過7年努力,1998年該品種通過審定并命名為新冬20號,推廣使用至今。新冬品種是從1號開始命名的,新冬20號前還有19個品種。
新冬20號與其他19位“兄弟”相比優勢在于:高產、早熟、優質、耐旱。這些特性完美契合了新疆多樣復雜的生態環境。
自1998年正式推廣到今年光榮“退休”,新冬20號以其遠超普通小麥品種兩倍以上的壽命周期,特別是推廣之初單產300公斤/畝左右,后經不斷改良配套技術,單產穩定在450公斤/畝以上,較傳統品種增產20%,完全證明了自己的優勢。
農技專家對喀什地區種植的新冬60號冬小麥進行實收測產(資料圖片)。王華賢攝
新冬20號與新冬60號雖然都是“新疆籍”,但一個出生疆外、長在疆內,一個是土生土長的新疆品種。
雖然新冬20號的產量很亮眼,但新疆科研人員始終希望選育出一個完全本地化的新品種,更符合新疆環境特點和生產實際。
就在新冬20號通過審定一年后,1999年,新冬60號的選育工作“壓茬”啟動。
誰也沒想到,這條科研路走了將近20年。2016年,經過長期不懈努力后,新冬60號作為新品種終于進入示范推廣階段。
新品種推廣使用后一路“開掛”。2019年、2021年、2023年分別以731.3公斤/畝、740.8公斤/畝、771.88公斤/畝的水平刷新新疆早熟冬小麥高產紀錄,畝均單產比新冬20號高出100公斤左右。
同時,新冬60號品質達到優質中筋小麥標準,填補南疆地區這一品質類型小麥生產空白,為南疆提升面粉加工業水平奠定了基礎。
從時間線上看,新冬60號與新冬20號“壓茬”選育。但在2016年審定推廣后,新冬60號仍用了近10年時間才成為南疆最大主栽品種。
選育不是一朝一夕,推廣也絕非一蹴而就。
兩個優秀品種更替,不是一件簡單事。對于農民來說,老品種用起來放心,方法也熟悉,新品種種不好咋辦?
這絕不是一件小事。如果因為品種更新造成糧食種不好減了產,少則農民收入受影響,嚴重了會造成一個地區糧食產能受到沖擊。
新冬20號與新冬60號的成功接力,得益于新疆逐步建立起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育繁推”一體化的商業化育種技術體系。
“科研單位+企業”的服務團隊以示范田為依托開展高產創建,帶著農民在家門口實現“看禾選種”,改良新冬60號高產栽培標準化技術模式,幫助農民拿到好種子、學到好技術,把優質品種的價值“種”出來。
當地農業農村部門也制定科學規劃方案,就技術推廣、良種繁育等相關工作進行統一部署,指導各地循序漸進開展品種更替,讓農民放心選種、放心種糧。
新疆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聯合多家單位,對莎車縣伊什庫力鄉巴格萬村農民種植的新冬60號冬小麥高產示范田進行實收測產(資料圖片)。
當然,新冬60號推廣面積實現較快增長,還有一個“終極大招”:南疆玉米免耕復播技術的普及推廣。
該技術的核心是小麥收割后不翻地直接播種玉米,省去了澆水造墑等環節,結合滴灌技術,可提前播種期10天、提高夏季光熱資源利用率10%左右,將光熱資源盡可能多留給玉米生長,提高產量和品質。
這一技術與新冬60號的推廣形成了互相促進的效果。
免耕復播與新冬60號穩產早熟特性相結合,解決了南疆地區玉米小麥相互搶時間的難題。南疆玉米生產積溫不足、品質不高得到了顯著改善,也讓該區域“冬小麥+復播玉米”一年兩熟糧食生產模式發揮出真正優勢。
目前,南疆“一年兩熟”示范田周年畝產已突破1300公斤。新的技術模式讓過去只能追求小麥增產向小麥玉米周年均衡增產轉變。
可以預見,新冬20號與新冬60號的接力,標志著優良品種“單兵突進”的時代已經過去。
新冬20號“退休”了,但它開創的增產之路仍在延續。(文/劉毅)